每辆车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外界所看到的,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才是其真正的“内在”。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因素也逐渐成为选择一辆车的标地,尤其在爆出了“开XX车致癌”等媒体报道后,一时间大家似乎都忧心忡忡,生怕自己的车也是各种有害气味超标,最终变成买车其实是在买病,尤其是以中高档轿车车主,最担忧汽车内的气味是佛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于是乎,后装市场上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空气净化器、空气清新机器推了出来,是否真的有效我不能妄下评论,但是作为一名汽车工程师来说,鼓吹新车内饰致癌都是“商业炒作”。

GMW(通用世界工程师规范)对于气味测试就是为了确定,当织物、地毯、涂层、衬垫等零部件在接触了高温高湿等环境下,这些汽车内饰材料的气味传播的判定。这项测试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对于试验测试小组人员就需要精挑细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小组成员不抽烟;
    小组成员不能喷涂香水;
    小组成员不允许在试验时嚼口香糖;
    不得选用患有严重鼻炎的试验人员;

在确定完试验人员之后,就需要对试验场地进行约束:试验室不应有其他气味存在,且需要恒温恒湿的条件;进行试验时,也应当使用玻璃器皿,这样做的原因是最大程度上避免测试容器对试验造成影响;在试验时也应该使用蒸馏水或者去离子水进行实验。

在保证上述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展开气味试验,将他们放入测试箱中用105℃中存放24小时后由实验组成员一一进行测试与评价分级。

每组成员单独测试后给出上面的平分,最后出具报告以证明被测试的样品符合要求,这也就是为了保证量产车、或者新车在交付客户的第一天就能享受舒适所走的必经之路,试验组会一直坚持这样严苛的测试环境,那如果说“毒内饰”致癌的话,恐怕这些天天需要闻气味的测试先驱怕是应该最先倒下的吧。

简单的聊完关于气味的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内饰的“面子”——仪表台与中控台总成。

早先的汽车仪表台与中控台都由通过按钮来实现功能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的进步,很多车的中控都向着娱乐化与多功能化发展,比如:触屏显示,触摸型按钮,感光装置、温度传感器等等,每一项车内功能的增加其实也都在加重中控仪表台的重量,也对其内部空间的设计规划提出了挑战。

增加的重量与摆放部位势必会对其综合状况造成影响,比如:零件之间的细微剐蹭是否会产生噪音,设计零件能否在长期的车辆振动中牢固不松脱等,尤其是现在的造型对零部件的摆放越来越“不友好”。

除了上一期我们提到的温湿度试验是其必要的“磨难”以外,我把内饰的关注点也放在了噪音上,室内噪音的分析逐渐成为各大车企的关注点,那汽车车内最大的零部件总成势必无法逃脱这场“试炼”,下面我们来稍加一下,在设计研发阶段如何验证汽车的仪表台不会出现让人不悦的声音的。

首先消音室的标准噪音应保持在1.5 Sone级以下,1.5 Sone是什么概念呢?1 Sone=40dB(分贝),而40分贝差不多像深夜的时候耳边的轻声细语的感觉,那么1.5 Sone、也就是60分贝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两个人在教室里正常聊天的环境,但即便在GMW(通用世界工程标准)的标准中定义了环境噪音为60分贝,但是泛亚还是建立起了全消音试验室——传说能听见自己的血液流淌的声音;而我所知的可以做噪音试验的半消音试验室为0.5~0.8 Sone也就是20~32分贝,可以用“寂静”来形容。

那么解决好试验室的环境问题后,就可以对试验对象进行试验。

将仪表台固定在专用的设备上,并在图示的几个关键的点位布置专业的测试用麦克风,用来测试仪表台是否可以在模拟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检测出干涉或噪音等问题。在开发阶段最常见的就是饰板与饰板之间的嵌合点匹配不到位,或者电子线束过长产生的噪声;也会有设计不合理导致某些零部件之间,在特定的振动频率下发生共振;当然也有些噪音是模拟了车辆过大坑大坎以后,由于紧固件断裂、脱落造成的。

由于试验需要对仪表台进行长达3天的试验(每天8小时),所以请各位放心,诸如上述试验测试出来的问题,肯定在量产必须得到解决,不然供应商的零部件无法将产品给车厂,不用太担心。

同样的,门饰板、座椅等等车内饰都可以单独按照GMW(通用世界工程标准)的要求完成这样的噪音试验,以保证驾驶的舒适性。

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每个人的看法与想法都可以展露在公众的视野中,也许对于不处在汽车行业内的人来说,人云亦云的好与坏最能决定他对每辆车的看法,即便他没有接触过也能说个大概出来。所以我要像大家展现另一个视角,提升汽车在大家心中的“可靠性”,要知道每辆车在下产线之前都经历过漫长的“磨难”,通过这样那样的“历练”为车辆的耐久性能保驾护航。